2016年2月22日 星期一

你們是在研究所三小?


小弟我雖然有工程碩士文憑
但這並不是此網誌稱為"中二四驅動力研究所"的主因
也別對這個網誌的名稱太過認真

一切都只是耍中二而已
這邊根本不是三小研究所,只是在耍屁而已

但不免俗地今天還是要做一件令大家討厭的事情
就是我決定公開一些煞車上的設定、觀念
繼續讓這個遊戲不好玩



你們會不會覺得日本人很神?
這樣的比賽、這樣的軌道
有著小跳台、上二樓、眾多好漢坡,以及一個高達60度的交換道

為什麼他們總是可以在該煞的時候煞住
但卻在好漢坡與交換道絲毫不減速?

原因很簡單

因為他們找到一種煞車的設定,可以在該煞車的時候煞車、該全速通過的時候全速!


迷你四驅車就是縮小版、簡化版的F1

舒馬赫說過,職業的車手比的不是加速,而是在正確的時間點煞車!


不過他好像掛彩了耶~


在F1的世界裡你要是多煞一點,你彎道就比別人慢
你要是晚煞一點,雖然你直線快,但你的彎道必須跑更外圈,路徑更長

四驅車也是一樣
跳台、上二樓煞車就好,避免車子跳過頭
至於交換道、好漢坡,有必要煞車嗎? 這兩個關卡又不會因為你跑太快而飛出去
除非軌道沒做好,有"公差" (哈哈哈哈
是有斷差啦,造成你車子無緣無故好漢坡下來就飛車
你應該知道我在說哪一場比賽齁? 好啦,免費的比賽,大家玩得開心就好
不要太在意輸贏

你認識"曲率半徑"這個詞嗎?
其實別被甚麼幾度幾度給騙了,幾度根本不是重點,曲率半徑才是重點

我用一個簡單的圖來解釋好了



這是一個以VS、S2、MA等這種軸距為80mm的底盤為例
左邊是車頭
輪胎直徑以27mm為基準 (我好像不小心公開為什麼之前日本人都用超大徑+薄胎的設定了)
車長拉到最長165mm
藍色矩形為前煞車,材質不考慮,距離前輪35mm,離地高度3mm
綠色矩形為後煞車,材質也是不考慮,離地高度5mm

黃色的弧線,是曲率半徑較大的爬坡
紫色弧線,是曲率半徑較小的爬坡

你看懂了嗎?

先不管甚麼跳台、好漢坡、交換道三小的
先假設你的車子在一個360度上面跑

當360度很小的時候(跟以前玩三輪車一樣小),也就是那個紫色的弧線
你的前後煞車永遠都會刮到軌道,所以不管你在那個上面爬行幾度
20度、40度、60度、360度,你的前後煞車就是會起作用,就是會減速
只要你的煞車還碰著,減速就是持續進行,直到你車子停下來
或是你馬達力量比煞車還強,但前提是你要有輪子碰在地上
拿你的車子去推拱橋就知道了,當你前後拖很低的時候,四個輪子根本離地的

黃色弧線就不一樣了
當你的360度很大的時候,大得像大樹一樣、像你一樣高的時候
不論你車子她媽怎麼跑,前後煞車就是剛好沒碰到軌道阿
所以車子不會減速

不論跑他媽的幾度,甚至360度車子就是不會減速
有去台中比過一場比賽的人應該就知道我再說甚麼齁~


OK
回歸正題

其實拱橋、交換道、好漢坡的最下面都有個弧面對吧?
這個弧面的剖面圖就只是上面的紫線或是黃線切一小段而已


日本田宮軌道的往上爬行的弧面就只有兩種規格
所有的拱橋、跳台、上二樓,都是紫色那個
所有的交換道、好漢坡都是黃色那個

這就是為什麼富士山交換道在日本他媽的難啊
因為要是你的煞車為了煞住富士山交換道
你的車子就一定衝不上40度的好漢坡,因為兩個曲率半徑是一樣的阿


ㄟ?
看到這邊你覺不覺得上面的設定有點似曾相識?




沒錯
很久之前我們公布去年TOXIC木五軌大賽第一場比賽的冠軍(一二名設定是一樣的)
就是這樣的設定

那場比賽到底有甚麼設定上的關鍵?
有去比賽的人都知道

若你的煞車要在拱橋(饅頭跳)起作用的話
你在那個60度的交換道就會超慢,很難爬上去

因為拱橋才20度,才煞一下下、起一點點作用
但在交換道上是往上爬整整60度,所以煞車會起很長時間的作用

當時我們條車很簡單
就是前後超高、煞車不用了

要想辦法讓車子在交換道全速通過,且拱橋剛好可以落下來,不要飛太遠
且上二樓不要減速最好,因為當時軌道上二樓後面有超長的直線

所以在大家試車都有限的狀況下
這樣的設定贏了

但也承認
日後我們阻車有些缺陷,所以無法克服木五軌的特性
所以後面都沒贏過

所謂的滑片車
就是因為他的煞車摩擦力很小,所以延長煞車時間
讓車子不論是大曲率還是小曲率都煞車

所謂的重煞車
是他的摩擦力很大,所以煞車時間很短
讓車子只在小曲率的時候煞車


有些東西點到為止
不懂的話可以來T4,會有專人親自示範給你看
不好聽的實話就講到這邊~


其實要設計一個大家跑不完的客製軌道很簡單
就是拱橋用超大的曲率半徑做
60度的好漢坡爬超高,還用超小的曲率半徑...



如果講到這邊你還是不懂曲率半徑
就想想你開車吧
同樣開到地下室,都是20~30度的爬坡
為什麼有些地下室就是會刮到保險桿? 有些不會~


用胸部來解釋曲率半徑好了
同樣的罩杯
若擠一下胸部,讓溝看起來比較深,這溝的曲率半徑就是比較小
以一隻直徑固定的棒子去嚕,就是會卡到,因為溝的曲率半徑比棒子的半徑小
若不擠的話,中間看起來就沒甚麼溝,這個很平滑的曲面
棒子不管怎麼嚕,就是沒感覺,因為這就是曲率半徑大啦
用棒子就可以感受了齁~


順帶一提
南部都習慣用台製交換道
台製交換道下面的弧面曲率半徑很小,幾乎跟拱橋一樣
所以南部人習慣用煞車來過交換道

麻煩不知道的白痴就別再裝懂了
台製、日製的交換道軌道壁的摩擦力是不一樣的
所以一個是靠導輪、一個靠煞車

不知道就別再秀下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